Pages

14 April, 2023

尋求神的旨意(下)


使徒保羅提醒屬神的人要「察驗」及「明白」主的旨意(弗5:10, 17),那麼我們該如何尋求神的旨意? 

曾有網上資料說,每人每日要作約35,000個決定。不論這數字能否確實,但根據2007年美國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我們每天便要作226.7個與食物有關的決定了。事實上,我們每天最終都會作出無數的決定,當中很多或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僅是我們認為最舒適和自然的選擇而已。況且,許多甚至不是決定,而是我們避免作出決定後,情況迫使下得出來的結果。

作為基督徒,我們應如何作出合神心意的決定?上次我已提出一些尋求神旨意時可依循的思想方向,今次我們一起看看屬靈前輩或守望者之印證的需要。有人會問,尋求神的旨意不只是我與神的事嗎?為何我需要與他人來一起尋求神呢?簡單有兩個原因。

第一,保羅在以弗所書第5章談及察驗神的旨意時,比對光明與黑暗、良善與邪惡的本質及結果(弗5:8-14)。既然信徒活在光明裡,合神心意的決定也應在光明中進行。所以如果在尋求神的旨意當中,能與可信的守望者分享,一起交托在主的手裡,便避免作出「暗昧無益」的決定。 

第二,由於撒但也可裝作光明的天使(林後11:14),令一些不是出於神的事情看似美好;而且,正所謂「當局者迷」,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意願看成是出於神的,結果誤解為神的心意。所以,有其他人在旁提點、一起分辨,便叫我們免跌入這些陷阱裡。

你有哪些事需要尋求神的旨意呢?你可有一些屬靈導師或守望者與你一起尋求神嗎?

11 December, 2022

尋求神的旨意(上)


尋求神的旨意是歷世歷代的信徒都在學習的功課。在聖經裡,有人(如基甸)透過求神給予一些印證來確認神的呼召(士
6:33-40),有人(如但以理)透過禁食禱告來明白神的計劃(但10:2-14),亦有其他(如耶穌)藉整夜禱告來決定誰成為跟隨自己的使徒(路6:12-13)。

在教會歷史裡,不同屬靈傳統及教會宗派,都有其獨特尋求及明白神旨意的方法。活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裡,我們或許都想有一些,如:「明白神旨意的三個步驟」、「尋找伴侶的七部曲」、「培育敬虔兒女的十個招數」等可依循的方法,既方便又直接,更可無誤地掌握所當做的,以免自己犯錯而承受惡果。

然而,尋求神的旨意不只是一堆理性的習作,更講求我們的內在生命,和與神、與人的關係等。若果你正在尋求神的旨意,鼓勵你從以下幾方面思想。

假如你真的作了這個決定:

- 你的信心、愛心和盼望有否增加?(林前13:1-13
- 你能否感到神的同在與同行?(書1:8-9; 43:1-2
- 你內心有否平安不是完全沒有懷疑,但心底裡有否出人意外的平安?(約14:27; 4:7
- 你是否充滿良善及純全的渴望?(羅12:1-2
- 你行事能否光明磊落沒有不可告人的動機?(約壹1:5

我期望以上的思想問題,可以幫助你好好地尋求神的旨意。但不可少的
或許是更重要的 — 是通過與一些屬靈前輩或守望者,與你共同尋求神的旨意(提後2:22),這點容我們下一次再談吧! 

03 May, 2022

應對「抗疫疲勞」


經過兩年的疫情,不少人覺無力、無望。更有不少人在疫情仍然反覆時,開始不再勤潔手,增加不必要外出的次數,也許就是「抗疫疲勞」作祟。「抗疫疲勞」或「謹慎疲勞」乃是人們處於長期的壓力下,降低危機意識,無法接收更多新資訊,也缺乏動力來遵守規定。當「抗疫疲勞」一出現,我們便很難做出正確的決定,也難維持健康的習慣。

對基督徒來說,挑戰或許更多,因爲我們還要兼顧自身的屬靈生命。根據美國巴拿研究中心 (The Barna Group) 的調查,自從封鎖措施實施以來,三份之一的信徒沒有參加教會的網上崇拜。在年輕的「千禧世代」的人之中,更有超過一半的青年信徒對網上聚會完全不感興趣。 

在疫情中,我們可如何走出「抗疫疲勞」,並維持活潑的靈命?華人神學教授,潘怡蓉博士 (Dr Annie Pan) 提出,疫情彷彿教曉我們,人不能如從前一般去掌握未來。不是我們可做甚麼,或有甚麼方法去解決問題,反而要用新的態度去看待我們每天的生活及屬靈生命。以前我們投放多少努力,便會 (或期望) 有多少成果,但今日我們已不能有這樣的肯定。疫情教導我們要謙卑來到神面前,承認神的意念及道路高於人的 (賽55:8-9);並承認人對神的知識是有限的,對於未知的部份,要存開放及敬畏的心,承認自己的脆弱及渺小 (詩8:4-5)。

我們更要學習每天憑信心向前行,因爲我們每天的小故事,正是匯聚成神救恩的大故事。所以,讓我們做好生活中的小事,以創意為生活增添樂趣,製造機會與人聊天,每天禱告數算主恩,好嗎?

11 February, 2022

與痛苦同行


基督徒都渴望得到神的指引,好使在人生旅途中走在正路上,榮神益人;要得到神的指引,我們便必須聆聽祂的聲音。然而,只有極少數人會親耳聽到神的聲音。那麼,絕大部份的信徒可怎麼辦,才聽到神的說話?


福音派信徒相信,一個人若要聆聽到上帝的說話,必須在讀經及禱告的操練上下功夫。我們需要像枝子常連於葡萄樹上,才能得着生命的養分,結出豐碩的果子,所以時常讀經及禱告是無可置疑的 (約15:5-7)。在基督教過往二千年的發展中,沒有一個屬靈傳統會否定以上兩樣操練的重要性。不過,卻有一些其他的途徑或方法,來深化這兩樣不可或缺的操練,好叫我們更能分辨神的聲音及帶領。


牧者及作者Mark Batterson博士在《細語:如何傾聽上帝的聲音》(Whisper: How to Hear the Voice of God) 一書中,特別指出痛苦是一種神用以獲取我們注意力的方法。我們感到痛苦是很重要的。試想想,若家裡發生火災,而自己在睡夢中卻失去了被濃煙刺鼻的不適,或被火燒傷的痛楚感覺,我們便極可能因此而葬身火海。


除了保存生命外,神也藉著痛苦使人的生命更成熟。還記得舊約中的約瑟嗎 (創37-50章)?他十幾歲時根本不懂得與人相處,然而這情況也並不罕見,因爲一般有青少年人的家庭都可以爲此作證。約瑟往後十多年的苦難卻使他更體恤別人,也更敏感神的旨意,亦因此使兩個國家免去滅國的厄運。


沒有什麼能像痛苦般引起我們的注意力,它能打破我們心中虛假的偶像,淨化虛假的動機;痛苦也能揭示我們需要成長和需要神醫治的地方。面對現在的疫情,如果你正處於某種痛苦的情況、關係及心態中,請你求神指示你當怎樣倚靠祂。

12 November, 2021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


在去年新冠病毒 (COVID-19) 疫情剛開始時,當我們從海外旅行回後,為保障周圍的人,我們決定先自我隔離14天。在這段隔離期間我們多了額外的家庭時間,並一起看了幾部我們沒有想到的電影:《世紀戰疫》(或譯傳染病)2011年),和《屍殺列車》(或譯釜山行)2016年)。看完電影後,我們認真地討論和反思著出現的幾個題目:互相依靠、罪性、愛和自我犧牲。

整個人類之間的聯繫比我們想像的要緊密,基督的身體更是如此,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林前12:26上)。罪性和自我中心,雖不是唯一原因,卻常常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他人受苦。使徒保羅進一步說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愛,因為最大的就是愛(林前 13:13)。有了愛,會自然使人願意為他人犧牲,就如耶穌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 

我們現在面對許多的挑戰和嚴峻境況:自然災害、疫症爆發、無家可歸等,我們學會在愛中彼此接納,分擔彼此的重擔,鼓勵彼此在上帝的光照下同行,並在禱告中互相守望。 

在新的一年中,為了推動大家能夠恒切禱告並活出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的生命,我們鼓勵大家定期為弟兄姊妹、教會各項事工和宣教的努力,以及我們社會和世界的需要禱告。為了培養這個習慣,我們可學習使用教會(或一些基督教機構)所提供的禱告月曆。這樣,每天當我們靈修或讀經可以為其他人及他們的需要代禱知道其實有許多人在同一天都做著同樣的事情 — 彼此代禱。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 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加 6:2

26 August, 2021

敬虔的操練


Marian Diamond
被認為是現代腦神經科學的創始人之一。她和她的研究小組早在1960年代,對老鼠的腦部進行研究。他們把一群老鼠關在同一個籠子裡,並給予他們一些玩具。然後又把另外一些老鼠獨立隔離。後來,他們發現那些一起被關在籠子裡的老鼠的大腦皮層,均比隔離的老鼠的為大,而這種變化有助於其專注和記憶力。研究人員發現,使大腦有這樣變化的主要因素是運動。 

時至今日,我們都知道運動對身體的多方面好處,包括強化腦部的記憶及情緒功能。然而,運動雖好,也只能為今生的生活帶來益處,那來世呢?保羅提醒年輕的提摩太:「
要操練自己達到敬虔的地步。因為操練身體,益處還少;唯獨操練敬虔,凡事有益,享有今生和來世的應許。」(提前4:7-8 – 新譯本) 

敬虔是如何操練呢?「操練」原文是一個名詞,翻成現在英語的
gymnasium gym(即健身房)。原來古代希臘人在運動時,會赤裸著身體。當保羅用這個意象形容敬虔的操練,意義就很深遠了。已故靈修神學家盧雲(Henri Nouwen)說﹕「將來的基督徒領袖除了他們自己脆弱的生命之外,便沒有任何東西可獻給這個世界。」 

我認為今日的教會並不欠缺一些感人和「成功」的見證,如:關係得重建、疾病得醫治、壞習慣得戒掉、禱告蒙應允等。然而,缺乏的卻是一些赤露敞開而「失敗」的見證,如:病未必得醫治、禱告未得應允、信心還未重建等。我們今日需要鍛鍊的是接納自己的失敗,勇於承認自己的軟弱,因為我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林後
12:10)。剛強,不是靠自己,而是靠乃上主的恩典。

06 August, 2021

數碼時代的家庭教養


以下可能是一
人吃驚統計數字

-         普通人每天花近11個小時看屏幕

-         每天查看手機150

-         每天上網接近6小時(當中接近2小時花在社交媒體上)

在這個科技浪潮的時代,父母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聖經告訴我們要教導和養育我們的孩子,好使他們行在主的道中(箴22:4-6)。儘管起來很容易理解,但撫養我們的孩子是需要時間,特別是當他們與我們出生於不同的時代時。

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被稱為數碼原住民 (Digital Natives),而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是數碼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如果我們能夠拉近這種差距,那麼在教養他們行在主的道上,我們已跨過一半了。透過進入他們的數碼環境,我們作為父母正在體現道成肉身的信息(約1:14)。

根據基督教教育家Shaunti Feldhahn的研究,孩子們希望父母努力了解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並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這傳達出一個信息,就是如果父母因關愛自己的孩子及其身份,而願意進入一個不熟悉的社交環境時,便發出一個明確的邀請,讓孩子可信任自己的父母。

我相信這種信任為任何父母的教養鋪路。多年來,我妻子在與孩子的關係以及時代的父母教養方面學到了一些東西。

1. 為他們設置界線。限制他們花在電腦、平板電腦 / iPad、手機和電視上的時間。這適用於年幼的孩子。因此,請儘早為他們設下界線。

2. 了解他們在網上做什麼,並表興趣。如果我們心靈預備好的話,這些問題通常能引入一些更深入、更有意義的對話。「你在研究 / 觀看 / 玩什麼?」「你為甚麼覺得這些有趣?」「你對這有何想法?」

3. 學習與他們一起玩他們最喜歡的電子遊戲,以體現「神與我們同在」的生活,和他們一起玩。

4. 花時間與他們一起作一些非電子性的活動,如晚餐後一起散步,一起聽歌,一起運動和參與娛樂活動。

可能還有其他你家庭獨有而且有趣的想法和活動,不妨與他人分享。讓我們一起成長,以敬虔的方式養育我們的孩子。

尋求神的旨意(下)

使徒保羅提醒屬神的人要「察驗」及「明白」主的旨意(弗 5:10, 17 ),那麼我們該如何尋求神的旨意?   曾有網上資料說,每人每日要作約 35,000 個決定。不論這數字能否確實,但根據 2007 年美國 Cornell University 的研究,我們每天便要作 22...